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全名為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》,簡稱《楞嚴經》。此經教導眾生如何明心見性、明辨邪正,是修行者菩提道上的明燈,指導修行者從初發心至修證成佛。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經文開篇即闡明如何尋找「心」,因為找到「心」,也就等同在成佛的道路上邁出堅定的步伐。誠心學習《楞嚴經》的人,能避免在修行的過程中偏離正道,並能依循佛陀的教示,穩步前進,直至成佛。
文章摘要:
1、《楞嚴經》究竟在講什麼?
2、慈悲 龍德上師:如來藏祕密大法-楞嚴經咒之威勝妙用
※降魔
※除障
※化蠱
※超渡
※《楞嚴經》感應
※求願
※滅罪
※迴向
3、為何佛陀會預言《楞嚴經》是第一個消失的經典?
4、《楞嚴經》八大殊勝功德利益!
一、《楞嚴經》在講什麼?
《楞嚴經》全名為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》,又稱《血漬經》。佛說《楞嚴經》一應世摧折魔軍,是現在末法時期,天魔外道最痛恨的一部經典。
古德云:「開悟的楞嚴,成佛的法華!不讀《楞嚴》,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;不讀《法華》,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。」
《楞嚴經》教人明心見性,明辨邪正,是修行者菩提道上的明燈。在大乘道場早課也一定要念誦〈楞嚴神咒〉,消除魔障及對治淫欲煩惱。
在末法時代時,災難與禍患頻生,邪說流行惑亂人心,更需要《楞嚴經》的弘傳流通,如是則能使邪法斂跡,讓正法永住世間,自可轉苦難為福德,化災殃為吉祥。
太虛大師說:「《楞嚴經》對中國人的根性有甚深因緣,對於本人自身修學上,亦有因緣。故今講大意,殊覺深切有味。」歷朝歷代以來,無數的大師們無不極力維護、弘揚《楞嚴經》。在中國佛教經典中,可說是最為殊勝的一部經典。
此經在理論方面或是實修狀態上,都講解得非常透澈,其中說明四種清淨明誨,二十五聖各述圓通以及五十陰魔的境界。可以這麼說,只要修持了《楞嚴經》,一切的妖魔鬼怪、旁門左道都將無所遁形。
《楞嚴經》能讓眾生的佛性生發,讓眾生的心回歸到佛性,能令眾生自我覺醒。而魔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眾生的覺醒,眾生一旦覺醒,就不再受天魔的控制。《楞嚴經》開篇就講如何找心,因為找到「心」,也就等於在成佛的路上,邁出堅定的步伐。
認真學習《楞嚴經》的人,不會在學佛的路上走偏,更不會落入邪道,能夠穩妥地依循佛陀教示,穩步前進,直至成佛。所以,魔才會視《楞嚴經》為「眼中釘」,不管用什麼辦法也要滅《楞嚴經》。
二、慈悲 龍德上師:如來藏祕密大法-楞嚴經咒之威勝妙用
※降魔
〈楞嚴咒心〉是藏傳佛教 大白傘蓋佛母真言咒語之一,為觀音山皈依弟子有幸領受此殊勝教法者的重要日常定課。《楞嚴經》、〈楞嚴咒〉及〈楞嚴咒心〉能消除一切障礙違緣,妙用廣大不可思議。若能至誠發心盡形壽終生受持,便不用再執著所謂的冤親債主,更無一切諸魔、鬼神、幽靈、橫禍、宿業、災殃、舊債等擾亂侵害。
※除障
星曜有吉祥、凶惡之異,交互作用之下對地球的人類、動物及生態造成影響,只要一心持誦〈楞嚴咒〉,此咒力功德即能鎮伏災星,去除災難障礙;一切惡星鬼神,於如是人皆不能起惡作用。
※化蠱
〈楞嚴咒〉之威勝功德,具大效驗!漢傳佛教 宣化上人,有次帶著弟子到東南亞弘法,遭人下蠱。兩名弟子中蠱,痛苦難忍,宣化上人持〈楞嚴咒〉,兩人當場從嘴裡吐出許多小蟲,解除蠱毒,得到輕安。行者每日定課加誦〈楞嚴咒〉及至熟極,助於修行之感通,法喜自在。
※超渡
誦持《楞嚴經》、〈楞嚴咒〉功德能超薦先亡祖先、冤親債主。〈楞嚴咒心〉功德尤其殊勝,能於十方世界攝受護念,歷劫親戚眷屬,六道輪迴中的父母親,七世父母(多生累劫),皆能因你持誦〈楞嚴咒心〉之功德蒙受加持救護;聞此如來藏祕密大法,又能令一切小乘行者,回小向大,嚮往修持大乘佛法。
※《楞嚴經》感應
一位居士親身體證八載寒窗讀《楞嚴》超渡先亡的真實感應。當時他尚未出家,在中藥鋪工作,沒有客人的時候也不浪費時間,每日至少圓滿一部《楞嚴經》,精進不間斷地讀了八年。有次他在藥舖櫃檯打盹見一境相,兩個鬼魂來找他,一望而知是過去跟他打官司的兩個人,當時自己勝訴,而敗訴的兩個人羞憤自殺,他非常後悔,所以再次看到他們前來,原先心裡惶惶不安;後知對方無惡意,希求超渡。
居士向兩位鬼魂答道,可為其超渡,但是自己不會,應禮請大法師做法會。兩位鬼魂卻告訴他,只要你首肯,就可以超渡我們!居士答應,話音剛落下,就看到這兩個鬼魂前後踩著他的膝蓋,再踩著他的肩膀投生到天道了。虔誠誦經、持咒日久功深即有如此殊勝功德力,可以真實超薦先亡祖先、冤親債主。自己有修行的功夫,能渡得了別人,當然渡得了自己!
※求願
恭誦〈楞嚴咒〉願求稱遂,消除一切苦難。觀音山21日楞嚴大法會,不僅利益恭立「祈福除障祿位」、「超薦蓮位」之登記對象,所有參加者自身皆能蒙受殊勝功德。啟建連日法會之始,十方善信、法友大德相繼表示生活中諸事明顯轉趨吉祥;原本惡夢頻仍,現時夢境平和清淨,也感受到身體不適的症狀減輕了!虔誠制心,必有所獲。
※滅罪
受持、讀誦《楞嚴經》、〈楞嚴咒〉消除一切輕重罪業,猶如猛風吹沙!經典云,若人曾犯四棄、八棄極重之罪,此人為永棄佛法海外,不能寬恕懺悔;但如能知慚悔過,改過自新,一心持誦〈楞嚴咒〉,即仗咒力,所有重罪猶如狂風吹沙,淨化消滅,絲毫不留。人生在世,幸遇如此殊勝法門得救度,應當具足學法的殷重心,敬邀家親眷屬、好友知己約定一齊於線上共修,加倍精進修行!
※迴向
多數人怖畏生死,擔心自己生前如何修行?往生什麼境界?專持〈楞嚴咒〉,命終之後隨願往生十方國土。無論你在世界何處,歡迎於觀音山楞嚴法會期間,共同圓滿數千部《楞嚴經》、萬遍〈楞嚴咒〉殊勝功德!今生結下楞嚴大法會勝緣,當下消災吉祥,來世受用無窮無盡!
三、為何佛陀會預言《楞嚴經》是第一個消失的經典?
《楞嚴經》全名為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》,又稱《血漬經》。經中記載五十陰魔的境界,一一揭示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五蘊各有十個魔境,詳細講述邪魔鬼怪,使其原形畢露,無處藏身,天魔外道無法遁形。
在大乘道場早課也一定要念誦〈楞嚴神咒〉,消除魔障及對治淫欲煩惱。當淫欲、情慾習氣很重,出家、精進修行皆很困難。所以《楞嚴經》是一部很珍貴的經典!
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:「常把佛陀的智慧經驗,放在自己的心續當中來做人做事,就會無往不利。」《楞嚴經》全名為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》,又稱《血漬經》。佛說《楞嚴經》一應世摧折魔軍,是現在末法時期,天魔外道最痛恨的一部經典。
《楞嚴經》被尊為經中之王,其中的〈楞嚴咒〉當之無愧是「咒中之王」。
〈楞嚴咒〉出生十方一切諸佛。十方如來,因此咒心,得成無上正遍知覺。十方如來,執此咒心,降伏諸魔,制諸外道。十方如來,持此咒心,能於十方摩頂授記。自果未成,亦於十方蒙佛授記。
細究〈楞嚴咒〉與持咒的同時,才意識到鬼的種類千差萬別,形形色色。這些鬼魂皆因感果受報,隨類而現。〈楞嚴咒〉中多列鬼神王的名號,其中包括:
• 夜叉鬼 (捷疾鬼)
• 羅剎鬼 (可畏鬼)
• 守魂鬼、守屍鬼
• 毘舍闍 (啖精氣鬼)
• 鳩槃茶 (瓮形鬼,又稱魘魅鬼)
• 大身鬼、顛鬼、臭鬼
• 富單那 (惡臭鬼)
• 熱鬼、寒鬼、影鬼
• 音樂鬼
• 食產鬼、食胎鬼、食脂鬼、食燈鬼、食五穀鬼
此等鬼類變化無窮,數量無邊。在接觸〈楞嚴咒〉之前,我們難以想像鬼的種類如此繁多。事實上,鬼的數量遠超人類。人因造罪業而墮入鬼道,不能自拔。
佛陀住世時,曾抓一把土問弟子:「你說我手中的土多,還是大地的土多?」弟子答:「當然是大地的土多,世尊手中的土甚少。」佛陀應道:「得人身者,如掌中土;失人身者,如大地土。」失去人身者,數量如大地之土般眾多。而失去人身後,大多轉為鬼道。
〈楞嚴咒〉中的鬼神王各自率領眷屬,如天兵、天將、天曹、金剛力士等。他們守護十方,擁護修行人,紹隆道場。值得注意的是,所有眾生皆有其「鬼魂」,無論是狗、貓,還是其他大小眾生,都有相應的鬼魂。
雖然人常言怕鬼,實則人鬼本無分別。鬼在陰間,人在陽界,但陰陽本為一體,無有界限。有鑑於此,把握有限人生修福造德,實在是第一等大事。
所以《楞嚴經》是一部很珍貴的經典!
在《法滅盡經》記載:末法時代,《楞嚴經》首先會消滅掉,然後十二部經相繼覆滅,再也不會出現關於佛的文字。
我們佛弟子,應該以行願護持,令《楞嚴經》永住於世;若《楞嚴經》不滅,正法即可常住世間,廣利群生。
四、《楞嚴經》八大殊勝功德利益!
觀音山 2025年5月17日~5月26日 十日楞嚴大法會
✦祈福除障祿位/超薦蓮位▸ https://www.fazang.org/wish/index.php?ID=1&e=64
《楞嚴經》千餘年來對於佛教影響甚深,由於《楞嚴經》是如此地殊勝,源自於經中的〈楞嚴咒〉亦被稱為咒中之王;〈楞嚴咒〉便是經中精華,咒語的威力必定超勝無比。
若《華嚴經》和《法華經》象徵佛的全身,《楞嚴經》則是佛的頂,重要性無可比擬,因此又名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,此經統攝修行上所有修心迷悟之關鍵,開佛智慧,令魍魎鬼魅、天魔外道現形無遺。
此中的〈楞嚴咒〉同為「咒中之王」,破魔顯正、功德巍巍,加持神力超勝,至誠不斷持誦者具足以下諸般功德:
❶ 鎮伏災曜咒詛之一切危害。
❷ 超渡多生累劫的冤親債主、七世父母,無始來的冤橫宿殃、舊業陳債無法惱害。
❸ 令行小乘者回小向大,趣入菩提妙道。
❹ 一切苦難盡除,諸善願如意成就。
❺ 迅疾消除五逆無間重罪。
❻ 令破戒之人,得戒根清淨;未精進者,令得精進;無智慧者,令得智慧。
❼ 常與諸佛菩薩同生一所,不生貧窮濁惡處。
❽ 命終隨意往生十方諸佛剎土,來世受用無窮無盡。
現在是佛法的末法時代,眾生福薄,多諸衰惱,國土數亂,災害頻起,種種厄難,怖懼逼擾。為了世界和平,國家昌盛,社會和諧,人民安樂,永無戰爭、疾病,國土豐饒,佛法久住,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有情無情眾生遠離一切痛苦,速得解脫。佛弟子應以行願護持,令《楞嚴經》永住於世,若《楞嚴經》不滅,則正法可常住世間,廣利群生。
資料來源:
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://www.fazang.or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