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:「我們學佛有兩個主要的目的。第一,為了自己能脫離輪迴,早證佛道;第二,發菩提心利益一切苦難眾生,為了能夠達到目的,我們現在進行佛法的聞、思、修。」
讀完此篇可了解:
1、學佛修行最終的目的
2、最易得生之淨土
3、帶領行者明確修持、通往西方極樂世界淨土的法門
4、觀音山 12月8日恭請慈悲上師 龍德嚴淨仁波切主法《虛空法心意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法──阿彌陀佛本尊灌頂》
一、學佛修行最終的目的
學佛修行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成就究竟的佛果位。我們要想成佛,必須要具足有所緣的福德資糧和無所緣的智慧資糧,並且清淨二障(所知障、煩惱障),這樣才能成就究竟的佛果。換句話說,究竟的佛果是仰仗於有所緣的福德資糧和無所緣的智慧資糧都圓滿,才可以成佛的。
累積資糧是想要獲得究竟解脫者必不可缺的修行。續部記載:「未積資糧無成就,沙子不能搾芥油。」如果不努力累積資糧,卻只想得到福報和成就,就像妄想從沙子裡搾出油來,絕無可能;如果行者很努力積聚資糧,福報自然成熟現前,如同榨芝麻,輕易地可以擠出油。經典提及:「未曾積資欲成就,猶如拌水欲得油;累積資糧欲成就,恰似攪乳得酥油。」
若是沒有圓滿福慧二資糧,便無法獲得清淨的佛果。龍樹菩薩說:「此善願諸眾,圓滿二資糧,獲得勝二身,由福慧所生。」依賴行善的福德資糧,方能圓滿智慧資糧;圓滿有緣福德資糧,能獲得殊勝色身;圓滿無緣智慧資糧,則可獲得殊勝法身。
二、最易得生之淨土
阿彌陀佛為光中極尊、佛中之王,圓滿四十八大悲弘誓願,成就莊嚴西方極樂世界,廣設善巧方便接引四生六道有情眾生,為遍虛空法界最殊勝且最易得生之淨土,具足要件必定能往生無疑。
《虛空法心意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法》是近代極樂世界本尊──阿彌陀如來傳世內涵最為具足的淨土法門,能夠利益自他及亡者。慈悲 龍德上師從多位大成就者處領受此法完整傳承,特別是由法主──米求多傑(Migyur Dorje)尊者代代傳承無有間斷之寧瑪派尊貴的 貝諾法王親自灌頂傳承。清淨無間斷的法脈傳承,長年吸引海內外各地,實修解脫道之佛子求受殊勝教法;舉辦法會共修、灌頂、傳戒、超渡除障等重要佛事至今逾萬場。傳承佛力加持,感應不斷,令眾弟子快速積資淨障、增長福德。
三、帶領行者明確修持、通往西方極樂世界淨土的法門
金剛乘教法十分殊勝,具勝緣者甚至可以「即身成就」,而《虛空法心意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法》,就是帶領行者明確修持、通往西方極樂世界淨土的法門,偉大的極樂淨土大導師─阿彌陀佛,佛光遍照一切處,加持眾生內心本具的如來藏能如實顯現。
「伏藏」,給人一種神祕的色彩和印象,《聖一切功德集三摩地名經》:「對於希求正法的大菩薩,佛法的寶藏就伏藏於山嶺、山谷和樹林中。正法和陀羅尼將以經函的形式落入他們手中。⋯⋯對於彼等心相續圓滿者,乃至佛陀不在世間,佛法將從虛空、巖壁和樹林中顯現。」
舊譯寧瑪派的伏藏法,是 蓮花生大士在當時將與未來眾生因緣契應之經典、佛像、法器等埋藏於山巖、地道及水中,以候未來度化具緣弟子,並請藏王禮聘印度500位密乘僧人做為見證。
⟡恰美仁波切言簡意賅、一語道出:「再也沒有比《虛空法心意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法》這部教法更加殊勝的教法了!」
《虛空法心意伏藏 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法》是由 米求多傑尊者於13歲時親見 阿彌陀如來獲得親傳,又由 蓮花生大士傳授了極樂淨土的息災、事業等修法,再由彌陀化身─噶瑪恰美仁波切編篡成實修儀軌,成為近代極樂世界本尊─阿彌陀如來傳世內涵最為具足的淨土法門,能夠利益自他及亡者。
四、觀音山 12月8日恭請慈悲上師 龍德嚴淨仁波切主法《虛空法心意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法──阿彌陀佛本尊灌頂》
|法會時間:2024年12月8日(日)下午3:00
✦ 想了解更多 ▸ https://www.fazang.org/amitabha/
慈悲 龍德上師將阿彌陀佛本尊教法,珍貴的傳承和實修的法益,以無盡的慈悲願心,融聚成帶領您解脫生死的《佛王誓約》!《佛王誓約》鉅細靡遺包含:祈請、息災、本尊相應成就、祛除橫死的長壽法、淨土諸尊薈供法、消除修行及往生淨土障礙的法門等,書中還有珍貴的 阿彌陀佛、西方三聖唐卡畫像,幫助行者對實修珍貴的伏藏密法,能有更深入的參照與甚解,今生得以解脫成功!
許多弟子善信,拜讀 龍德上師的《佛王誓約》,了解此法之殊勝珍貴,不斷請求能夠如法受灌頂實修,慈悲 龍德上師曾經開示:「《虛空法心意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法》是觀音山弟子的非常重要的必修教法,一生都要千錘百鍊的首項看家本領。」
許多弟子恆常祈請早日蒙受慈悲 龍德上師傳授 阿彌陀佛本尊法殊勝的灌頂加持;今年灌頂因緣具足,特別是欣逢慶讚12月17日偉大 阿彌陀佛聖誕,觀音山今年將舉辦「第二屆 佛王誓約祈願大法會」,能夠在12月8日(日)先領受珍貴的灌頂,再參加12月17日(二)~12月28日(六)祈福法會、供養上師 阿彌陀佛,實與偉大 阿彌陀佛因深緣深、締結了脫生死之約定!
資料來源:
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://www.fazang.org